最近越發覺得很多書是靠不住的,傳統的小說,詩歌,哲學書要好一些,回憶錄與寫身邊故事的小說故事或是散文好容易夸張不符實啊。
人的情緒是多變的,作家們寫東西其實很容易自圓其說,因為大多作家心思比較細膩,輸出語言容易去想語言的表達,都知道最正確的說法是什么,如何表達出自己想表達的故事,細節上不少都夸張和事實有出入,雖說也算是藝術表現形式吧,但讀不知道的書尚可,一但接觸和自己有關的文字與故事,實在容易受其影響。
比如作家大冰,也挺喜歡看的,故事大多他確實經歷過,故事里的朋友也有說,就是小說罷了。單說他的故事,有了不少修飾夸張的成分,雖然他所想要表達的江湖氣與人情味兒很真,可也讓我感覺我們所看到的終究是作家呈現給我們看到的。你看到的你朋友的感受,也只是你朋友想要表現出來的。
看網絡上的文字,更是有著巨大的噪音的。因為大家對于事實和文字功底更沒有很嚴格的要求,每個人都是表達者,切不可太過被影響。微博、知乎的故事好多表達都只是作者的最優輸出,看事例,細節不可全信,因為網絡上很多人有很好的語言功底,認知卻大有自己的局限性,還有性格、經歷等不同因素影響。發聲太簡單,但大多數的文字,讀起來噪音也太大,在他或許是如此,但你經歷了未必如此。
特別是偏感性的文字,一個意識流寫作風格作家寫他感冒了的三天,大可寫成一本書,里面是多少時間的的追憶尚不可知。一個江湖作者寫與朋友吃兩頓飯,那就是多少江湖往事回憶錄。一個特別感性的人寫考試找喜歡的人借橡皮擦被拒絕了,那都是一個不堪回首的往事,可能是不喜歡的信號,可能是晴天霹靂,可能是心灰意冷,當然也可能事后不會問別人是不是也忘帶了。
網絡文字,噪聲太大,別人動情描繪的經歷也未必靠譜,自己當故事看看就好,切莫計較在意,大家對待意見不同的觀點倒可以多看,思想的碰撞是有意義且容易有收獲的,但故事切不可全信。當網上有人現身說法,感覺只可信七分,畢竟其實看個故事…看看也就好了吧。